纽扣小说网提供完整版高衙内新传全文供书友免费在线阅读 |
|
纽扣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高衙内新传 作者:斩空 | 书号:23309 时间:2018/4/8 字数:5370 |
上一章 章四十三第 下一章 ( → ) | |
月十,是当时宋人的天宁节,起因乃是因为赵生帝的生日自然不是小事,加上宋人风尚享乐,赵本身又是个喜爱热闹的皇帝,因此天宁节在民间或许不算什么大事,但朝廷却是万万不可马虎的。 依照惯例,十月初八是枢密院臣僚受赐寿宴,十月十正日子,赵在宫中闭门家宴,尚书省臣僚受赐寿宴;十二则是宰执、亲王、宗室、百官入内上寿,因为百官群集临朝通常是每月一次的,故而称为大起居。集英殿上大摆酒席,群臣与诸外国使者皆有列座,少不得鼓乐声鸣,水陆杂陈,臣僚俱都簪花出入,都城中一番热闹。 就在这之后,十月十三,自政和初蔡京罢相以来最大的一场朝堂风波拉开了帏幕。是,殿中侍御史注率先上书,奏劾辽东宣抚使宗泽大罪五桩,小罪十数,请罢宗泽职司,招还京中治罪。 所谓一石起千层,正是今局势之写照。注此人在朝中并无有力靠山,虽然和张商英有些瓜葛,但张商英罢相时他并未受到牵连,反而被赵亲擢为殿中侍御史,算是无派人士之一。不过他与叶梦得有旧怨,当崇宁中蔡京罢相时,他便曾经上书称叶梦得助纣为,俩人结下了很深的梁子。而今叶梦得升任宰执,注在这个位子上便坐不稳当,因此被石公弼一撺掇。立时便首上奏本弹劾宗泽。 大宋朝仁宗以后,台谏权力极大,一旦上书奏劾,劾皇帝则皇帝谒宗庙,劾大臣则大臣避引,乃为旧制。如今宗泽并不在京城,按照惯例应当是先遣人代其署理政事,并即刻招还京城,下御史台治事。 然而这一次,局势地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时任监察御史的小字号张随云随即上书,称言官可谏,然国事为先,北边象方呈,不可无罪招边帅回京,恐伤降人之意。 御史们自己打起架来,这种事在本朝士大夫争相言事的传统下也是极为罕见的,当时便引起了朝野侧目。也不晓得是什么人漏出来,张随云的奏本一夜之间不胫而走,传遍汴京的大街小巷。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“虽言事者不罪,然若罪一宗泽而失辽东四十三州,则注之罪百死莫赎也”更是起了轩然大波。 注当然大不服气,再上奏疏,说张随云是危言耸听,蛊惑圣聪,那辽东纳土乃是大宋气运昌隆,天子修德怀远的成就,岂有正刑一大臣而失至德之理?他这番理论乃是儒家正统说法。自然应和者众,然而朝廷大臣其实是不大管公论如何的,况且这件事背后牵扯到了当今朝廷几乎所有地大佬,哪里是区区一事的是非能决定的?况且这件事谁是谁非,还真就不那么好决断。 随即便有郑居中的死,左司谏黄葆光上奏,称辽东新附之地,大臣纵使有罪,不当轻易其帅。然后开始大赞宗泽。说他公车到任,降人心悦诚服。辽东翕然称治。有当年姜望三月定齐之风,诚为不可多得的贤臣。注以细事风闻为言,不识大体,不宜再居台谏,请出外任。 左司谏是谏臣,主掌议论朝政,因此他举宗泽的政绩为据来保他,倒也合乎本职。当时御史中丞石公弼见注势孤,其余的台谏官员却多半都有自己的靠山,在朝中局势明朗化之前,谁都不肯轻易明确立场,当下只得跳出来,以台长的身份上书,劾奏宗泽罪状若干,并指斥张随云和黄葆光有朋之嫌。 这一本已经是直指高强和郑居中了,立刻便使得局面扩大到不能收拾的地步。郑居中身为国舅,在何执中去后,他便是赵在宰执大臣中地头号亲信,可以说赵离了谁也离不了他,他自是有恃无恐,当即便奏称石公弼意在起大狱以自求宰执,其心叵测,非谏臣正言正心之道,不可居中法官…中法便是御史中丞的别号。 以石公弼的分量,当然不足以与郑居中抗衡,于是就好象武侠小说中高手出场地次序一样,争斗一旦升级,大高手们就一个接一个登场,如今轮到门下侍郎张克公出手。张克公当年是凭借参倒了蔡京而登上执政的,郑居中的说法好似在揭他的疮疤一样,自然要加以驳斥,说道是非曲直,自有公论,如今既然御史参劾宗泽,便当依法下御史查究,若真无罪者,亦足以辨明其身,何必要在朝堂力争? 其人持论虽似公允,但却是用意颇深。一来张克公是完全从文官宦海中升上来的,不象郑居中和皇帝有亲戚,他的言论当然不能象郑居中那样咄咄人;二来这事倘若真下了御史台,那就等于是石公弼的天下了,须知这御史台地官司可不是那么好打的,虽说是一班士大夫审案,审的也是士大夫,却不会真个与你讲什么温良 ,用起刑罚来丝毫也不会含糊,甚至由于不公开审理大理寺和开封府来得更加残酷。当年苏轼乌台诗案时,一听说下御史台审理,立时就开始写遗书,已经做好了刑毙当堂的准备,可见一斑;历史上岳飞受刑之惨,也是在当时的两任御史中丞何铸与万俟禼手中成就,这就等于是所谓的“诏狱”一样,哪里是人能进的! 大家同殿为臣,彼此有什么打算都是心知肚明,张克公这般说法,当时便惹恼了叶梦得。叶梦得词臣出身,在中书舍人知制诰位子上坐了三年整,肚子里文章是好的,也不用回家拟什么奏本,当朝便大段议论批驳张克公,其言铿锵有力,出口成章,连韵脚都是分毫不差。赵这皇帝也算极品。在龙椅上听得连连点头,末了也不说谁有道理,竟来指摘叶梦得有一处选词不大恰当,金口给改了两个字,复命人从起居注中抄录成文。 天子一言,张克公只道皇帝认为曲在自己,自然惶恐谢罪,哪知赵却很是嘉勉了他几句,反要高强为宗泽辨明其事,只因注所参宗泽诸事。多半都是出自枢密院地政令。 说了半天,到底参了宗泽是哪些事呢? 头一桩开边生事,这条罪名最好用,只要是边疆不宁,那就可以扣到边帅的头上了。基本上大宋朝对外开仗,无论打胜打败,这消耗钱粮是一定地,天下然也是免不了地,一旦开边就是生事,那就是一桩罪名了。如西夏作反,其实项人占据河西走廊,立国是必然的趋势。但是许多言官就愣是认为系边臣措置不当所致,每代都有人以此为言。现今女真与大宋名分未定,情况和当初地西夏也有些类似,而宗泽到任之后边疆不宁,当然也就被人拿来作类比。 第二桩滥施爵赏,主要就是说花荣与史文恭等人的封爵问题。要知道花荣等人原系宋官,枢密院派去北地当细作。这也还罢了,然而御史认为其官职升迁便当依照大宋律法,顶多升到遥郡防御使、观察使也就罢了,居然直接赐了节铖,连韩世忠等常胜军大将、从定燕云者也无此高官,岂非滥施爵赏? 这一条名参宗泽,实则矛头直指高强,武官的叙功升迁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的,一旦宗泽这条罪名座实了。高强自然也难逃罪责,拔出萝卜带起泥。这几年跟着他干事的人大半都要倒霉。 你说高强能坐视不理么? 第三条用人逾矩。则是说宗泽在辽东治理时不依成法,对于郭药师等番兵不加防范。没有用汉兵掺杂相治,且亦不用汉官监军。 第四条交通外国,说地是宗泽与女真国、高丽国文书往还,又有商队来往。这一条又是高强的事了,他的商队自打大观初便已经往来北地,现今又有十块女真国的金牌作为凭证,更加出入自如。当然苏定这条线甚是机密,不大有人能联想到高强身上,但是宗泽放任这类商队往来两国之间,却不依照惯例在边境上开设榷场,那就是他的罪状了。 第五条指斥乘舆,意思是说宗泽部下有人骂当朝皇帝不好,不免又要牵扯到辽东常胜军中有些是水泊梁山好汉出身,对朝廷心怀怨愤者甚众。这一条便是名副其实的风闻言事了,注和石公弼的奏本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抓的着的凭据,乃是凭空捏造了一则歌谣,说是辽东传的,然而加以一番解释。 其余十数小罪,大抵如此。 当朝堂上高强领了圣旨,便下去准备奏疏。不想这一下正中石公弼等人地下怀,他们原本就是揣测上意,认为高强专权久,威势太盛,官家必定暗中忌之,因而才相机参劾。倘若招还宗泽下狱,则其事便牵涉高强,到时候大狱一兴,那就是他们升官发财的机会了。现今赵要高强为宗泽辩解,在他们看来也是将事情牵扯到高强身上了,既然上意如此,那还不是你高强倒台的时候到了? 于是一夜之间,御史台连上八道奏本,直接就将这些罪名和高强联系到了一处,数月之前还是立下不世之功地名臣,一夜之间就成了祸国殃民的巨,那个将高强比作安禄山的流言亦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奏本,直置之死地而后快。 短短八之内,朝廷里的局势几经反复,除了右相梁士杰一直保持沉默之外,其余大臣尽皆参与其中,这样的政治风暴几年难得一见,汴梁城内外的官民都是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,单看下文如何。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单纯看戏,自来大宋朝有不罪言者的传统,小吏平民上书朝廷地例子也不绝如缕,这次事情的关注度如此之高,外间上书也是如雪片般飞来。很让高强郁闷的是,尽管他为大宋朝立了许多功劳,然而毕竟是幸臣出身,那些读儒家典籍 就偏偏要用有眼镜来看他,一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偏偏这些人的笔杆子又厉害地紧。一番渲染之下,若是外界不知之人,只道他当真是欺世盗名之辈。 好在高强在现代读史书时,早已习惯了古人这种评人论事的双重标准,所谓的公论无非就是话语权的争夺而已,因此拿着坊间那些上书地副本,只当笑话看。若是当真要操纵民间舆论为自己撑,凭着他手下深及大宋个个角落的势力,自然是大把地手段,然而现今高强已然号准了赵地脉。又何必作这些多余的事?反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百姓地议论能左右朝廷地例子不是没有,不过也多半是被朝中的势力所利用而已。 就是在这种近乎千夫所指的情况下,十月二十一,高强携一道奏疏登上了朝廷。这一道奏疏不仅一举结束了这场大风波,更以“辽东对”之名传甚广。 “陛下,臣前被御史章奏劾,本当避位,然臣身虽微,有言如骨鲠在喉。不吐不快。”高强一开场,先是捧了御史台一把,毕竟这个机构是祖宗家法所定。也是必须有的监察机关,现今它站到了自己的反对面,只能说是官僚系统内部无法避免的**而已。 话锋一转,却不说宗泽诸罪,开始说辽东之事:“辽东一地,论者或以为孤悬海外,得之无益中国。失之亦无多损,故而轻之,而以一二臣僚之明正典刑为重。然臣掌北事多年,深知其利害所在,今请为陛下论之。” “辽东一地,西则边辽,北则女真,东则隔海望高丽、日本。辽国若得之,可扼女真;女真若得之。可制契丹;高丽若得辽东,可与此二国鼎足为三。反侧国朝与此二国间。不百年遂成又一西夏也!敌之所重者,乃我之必取。此辽东之所以重于中国者也!” 高强说到这里,眼睛一弹张克公、石公弼等人,这几人自然是“身怀正气”见这位当朝佞死期将至犹不醒悟,眼中俱怀怜悯之。高强心下暗笑,复向赵道:“论者或以为辽东孤悬海外,粮饷馈输不易,倘若胜兵在此,或为中国患。此论之谬者,在于不识海运之效也,今臣试为陛下计之。” 说到算帐,那就是高强的所长了,这条路上的买卖他作了将近十年,赚不赚钱他还不知道?只是算物费的话,那真是小菜一碟了。当下便以江南粮米运往辽东和运往京城为例,计算其船只造价、人工费用、海港与运河维护费用,一算之下,河运的成本居然比海运高出一倍不止! 当大宋朝尚未收复燕云之时,大规模地海运对于官府来说并无必需之处,朝廷最需要保证的补给地就是从东南往西北边疆这条线。因此虽然民间的海运已经间蓬,但朝堂上对于此道精通地大臣也并不多,确切的说,能在这个问题上和高强掰掰手腕的只有燕青一个人而已… 赵听到此处,已是喜爱,笑道:“卿家真知北边利害者也!始臣僚言北事时,且不论辽东,并燕云之粮饷转输咸以为忧,今若如卿家所言,可循海道为之,亦不须自京城馈运,真国家之幸也!” 官家金口一开,张克公等大臣立时就觉得气氛不对了,难道上意并不是要把高强打入冷宫的吗?苦于高强今之对,原出于赵前授意,他们虽然满肚子的话,也不能出来打断高强的奏对,只能等到他说完了。 高强当即拍了赵两句小小马,又道:“且辽东之地,虽云北地,计其雨水,亦只与燕云相等,惟北面无山峦阻滞,故而风沙甚大;然计其盐铁山泽之利,又不下于燕云,诚能有循吏导之生产,孰云不能自给,而必须中国馈粮?” 注在殿旁越听越恼,当下也顾不得殿上的体面了,即时出班道:“高相公大言炎炎,借以混淆视听,为何不说宗泽之罪?” 高强冷笑道:“御史不必催促,本相适要说及。”他转过身来,陡地提高了嗓门,向赵道:“陛下,辽东之于我大宋,实有泰山之重,不次于燕云二京,今宗泽实无罪,而台谏妄议其事,臣以为过矣。虽祖宗有家法,不杀言事大臣,然臣以为朝中台谏若有人不识大体,不顾国家大计,而妄议大臣是非,则亦沮任事者之锐气。昔日范文正公有言,为臣者公罪不可无,私罪不可有,臣以为至论,请即令台谏对质,若论公罪不直者,请以论者抵罪!” 此言一出,满朝皆惊:参劾旁人公事有误者,若是不实,就要以其所参之罪状罪之?高强此言,乃是在挑战大宋朝奉为根本地这一条祖宗家法! Www.NKouXS.cOM |
上一章 高衙内新传 下一章 ( → ) |
《高衙内新传最新章节》是全本小说高衙内新传中的免费章节,纽扣小说网提供完整版《高衙内新传》全文供书友免费在线阅读。 |